海参是一个地球上生存了六亿多年,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神奇海洋生物物种,是现存的海洋活化石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海参有1200多种,遍布全球海域,其中可供人类使用的有40多个品种,主要以刺参、梅花参、白尼参、辐肛参等最为常见。在诸多可使用海参种类中,以仿刺参属的品种最优----即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刺参”。中国的黄、渤海海域,日本、朝鲜、韩国、加拿大、美国、非洲及俄罗斯海域仿刺参属均有分布。以下列举部分海参种类,以供大家参考。
仿刺参
学名:Apostichopusjaponicus
中文名称:仿刺参、灰刺参、刺参、灰参、海鼠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长20-40厘米,体呈圆筒形。辐射对称不明显,因横卧海底以自然位置有背腹之分。背面隆起,有4-6行大小不等、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(称为疣足);腹面平坦,管足密挤,排列成不规则的3行纵带,用于吸附岩礁或匍匐爬行。口位于前端、偏于腹面,有楣状触手20个;肛门偏于背面。皮肤粘滑,肌肉发达,身体可延伸或卷曲。体形大小、颜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随生活环境而异,体色有黄褐、黑褐、绿褐、纯白或灰白等,多为黑褐色。喜栖水流缓稳、无淡水注入、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,昼伏夜出;夏季水温高时进行夏眠;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;再生能力很强,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。生活于岩石底和水温较低海区的个体,肉刺较多且大,体壁较肥厚;生活于海藻底层的个体,体形较大,常呈绿色,体壁也较肥厚。仿刺参分布于日本、朝鲜和中国的山东、河北和辽宁沿海,主产于大连、烟台、长山岛等,捕捞期分春秋两季。现已人工养殖。
食用质量:体壁厚而软糯,是北部沿海的食用海参中质量最好的一种。
梅花参
学名:Thelenotaananas
中文名称:梅花参、凤梨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长一般60-75厘米,最大可达1.2米,宽约10厘米,高约8厘米,是海参纲中最大的一种。背部肉刺很大,每3-11个肉刺的基部相连呈梅花状,故名“梅花参”;又因体形很像凤梨,故又称“凤梨参”。腹面平坦,遍布许多小而密挤的管足。口部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触手20个。皮肤内的骨片很简单,一种是微小、重叠和密集的颗粒体;另一种是纤细和分枝2-3次、不规则的X形体。生活时体色艳丽,背面橙黄色或橙红色,散布黄色和褐色斑点;腹面带赤色;触手黄色。栖息于水深3-10米的珊瑚沙底;分布于太平洋西南部,中国主要产于南海的西沙群岛。
食用质量:体大肉厚,品质佳,是中国南海的食用海参中最好的一种海参。
绿刺参
学名:Stichopuschloronotus
中文名称:绿刺参、方柱参、方刺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呈四方柱形,长约30厘米,最长可达90厘米。背面疣足沿着身体两侧的棱角交互排列成两行,疣足呈圆锥肉刺状。腹面的管足很多,排列成3条纵带,中间一条较宽。口部触手20个。体壁内骨片主要为桌形体,附属骨片为C形体和花纹样体。生活时呈浓绿色或墨绿色,疣足顶端为浅黄色或红褐色。绿刺参生活在热带的珊瑚礁内;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,我国主要产于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。
食用质量:为南海的食用海参之一,产量较高,品质较好,但过于软嫩。
花刺参
学名:Stichopusvariegatus
中文名称:花刺参、黄肉参、方参、白刺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近圆柱形,略呈方柱状,长约30-40厘米,最大者可达95厘米。背面遍布许多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疣足(肉刺),排列不规则;沿着背面两个步带和腹面两侧的肉刺形大而突出,其它肉刺较小。腹面管足排成3条纵带,中间一条较宽。口部触手20个。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,多为橄榄绿灰色,并间有绿、黄、红和黑色斑点或斑纹。体壁内骨片主要为桌形体,附属骨片为C形体和花纹样体。花刺参生活在热带的珊瑚礁边或石块下,大的个体多在海水较深处;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,在我国主要产于北部湾、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、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等沿岸浅海。
食用质量:为南海很普通的一种食用海参,肉质软嫩,优于绿刺参。
图纹白尼参
学名:Bohadschiamarmorata
中文名称:图纹白尼参、二斑白尼参、白瓜参、白乳参、白尼参、二斑参、二斑布氏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是白尼参中最常见的一种。体形肥胖,前后两端几乎一样宽,近短圆筒形,酷似冬瓜,体长约30厘米,宽约8厘米。口小,偏于腹面,周围具小触手20个;肛门偏于背面,开口处呈黑褐色,并且周围有5组放射状排列的小疣。全身散布很多小管足,排列不规则。背面皮肤内的骨片为繁简不同的花纹样体;腹面皮肤内骨片为卵形颗粒体和花纹样体。生活时体色变化很大,底子为白色或浅黄色;背面略呈浅黄褐色,前后各有一块赤褐色横斑,故称“二斑参”;腹面黄白色。图纹白尼参生活于珊瑚礁沙底,在我国分布于西沙、南沙和海南大洲岛等,日本和菲律宾海域也有分布。
食用质量:是一种大型食用海参,肉质厚嫩,品质较好。
蛇目白尼参
学名:Bohadschiaargus
中文名称:蛇目白尼参、蛇目参、蛇目布氏参、虎鱼、豹纹鱼、斑鱼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形肥胖,近短圆筒形,体长约30-50厘米。口小,偏于腹面,周围具小触手20个。体色有变化,背面为深灰色带黄色,有许多蛇目状斑纹,排列成不规则纵行,各斑纹的周围颜色较浅,内有黑色圈,圈内为黄色,中央有一黑点,从点上伸出一个小疣。腹面平坦,呈淡灰褐色,并密生很多小管足,排列不规则。背面皮肤内的骨片为繁简不同的花纹样体;腹面皮肤内骨片为卵形颗粒体和花纹样体。蛇目白尼参生活于热带珊瑚礁内有少数海草的沙底、水深6-18米处,在我国,分布于西沙和南沙群岛等海域。
食用质量:是一种大型食用海参,肉质厚嫩,品质较好。
辐肛参
学名:Actinopygalecanora
中文名称:辐肛参、石参、黄瓜参、子安贝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呈椭圆形,长约25厘米。背面隆起而光滑,生有稀疏的管足;腹面平坦,管足成三纵带排列。口偏于腹面,触手20个,肛偏于背面,周围有5个石灰的小齿,生活时背面为黄褐色,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斑。肛门周围和附近为灰色,此为一重要特征。辐肛参在我国分布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。
食用质量:品质较好。
白底辐肛参
学名:Actinopygamauritiana
中文名称:白底辐肛参、白底靴参、靴参、靴海参、白底靴、赤瓜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近圆筒形,生活时体长约30厘米。背部隆起,散生许多小疣足和管足;腹面平坦,形似足底,密生许多管足,管足常排列成3纵带。口大,偏于腹面,触手25-27个,排成不规则内外两圈。肛门周围有5个石灰质的小齿。背面皮肤内骨片为杆状体和花纹样体,腹面皮肤内骨片为卵形颗粒体和花纹样体。生活时背面呈橄榄青褐色,疣足的基部围有白色环。干制品背面黑褐色,腹面灰白色。白底辐肛参生活在热带珊瑚礁内,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和日本南部,在我国分布于南海的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。
食用质量:是一种大型食用海参,质量较好。
乌皱辐肛参
学名:Actinopygamiliaris
中文名称:乌皱辐肛参、乌皱参、乌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近圆形,长约30厘米。背腹面区别很明显,背面散生一些不规则的小疣足,腹面管足排成三纵带。口偏于腹面周围,具小触手20个,肛周围有5个石灰质的小齿。干制品全体为黑褐色,有明显的皱纹。我国分布于南海的西沙群岛。
食用质量:干制品体壁厚而硬,品质较好,但产量较小。
黑玉海参
学名:Holothuria atra
中文名称:黑海参、黑狗参、黑参、黑怪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长一般20厘米。生活时全体为深黑色或微带褐色,只是管足末端带白色。口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肛门端位。身体背面的疣足小,散生无规则。腹面管足较多,排列也不规则。身体表面常粘有沙粒。皮肤内骨片为桌形体和花纹样体。桌形体骨片底盘小而不发达,周缘呈环形,塔顶端有12个小齿,分4组排列,每组3个,其中1个竖立,2个水平分出。
玉足海参
学名:Holothuria Leucospilota
中文名称:玉足海参、荡皮参、乌参、红参、乌虫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与黑乳参同一属,外形与黑乳参相似。体呈圆筒形,后部常较粗大。长一般为20厘米。背面散生少数呈乳状突起的疣足和管足;腹面管足较多,排列不规则,但幼小个体的管足常排列成3纵带。口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皮肤内骨片为桌形体和扣状体;桌形体骨片塔部顶端有8-11个小齿,排列成环状,中央为一大圆孔;扣状体具穿孔三对。生活时背面为暗褐色,腹面色泽较淡。老年个体的体色常较深,幼小个体常带紫褐色。多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上或石堆多的水洼中,有“冬眠”现象。居维氏器很发达,环境不适时很易排出。在我国产于西沙群岛、海南岛、广东至福建东山等沿海。
食用质量:我国南海最普通的食用海参之一,肉薄,品质较次。
黑乳参
学名:Holothuria nobilis
中文名称:黑乳参、黑乳海参、开乌参、乌参、大乌参、乌尼参、乌圆参、乳房鱼。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宽而厚,两端钝圆,长一般30厘米。身体两侧各有几个较大的乳状突起。背面散生许多小疣。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排列无规则。口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肛门偏于背面,周围仅有5个钙质齿。体壁厚,皮肤内骨片较多,骨片分为上下两层:浅层主要为桌形体,深层主要为扣状体。桌形体骨片底盘方形,边缘光滑,中央有一大孔,周围有一列小孔;塔部矮钝,顶端有多数小齿。扣状体骨片复杂,形成中空的纺锤形穿孔体。生活时全体黑褐色,常带白斑。干制品肉为青棕色或青色,呈半透明状。黑乳参生活在热带珊瑚礁内有少数海草的沙底,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,在我国产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。
食用质量: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食用海参,体壁厚实,但骨片较多。
糙海参
学名:Holothurimscabras
中文名称:糙海参、糙参、明玉参、白参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个体很大,体长30-40厘米、体宽约10厘米,最长者可达70厘米。体近圆柱形。体表骨片很多,故触感粗糙。全体具疣足,排列不规则,腹面的管足成细疣状,稀疏分布于腹面。口很小,偏于腹面,口部周围具有小触手20个。沿腹部中央有一明显的纵沟。肛门端位,周围有5组放射状排列的小疣。骨片有桌形体和扣状体,桌形体骨片塔部顶端有多数小齿,扣状体骨片有瘤,具穿孔三对。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,背面常显暗绿褐色,并夹有少数黑色横斑纹,腹部呈白色。糙海参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,生活于沿岸沙底。我国主要产于西沙、南沙和海南岛。
食用质量:产量较高,体壁较厚,但骨片较多,表面粗糙,为南海常见的一种重要食用海参。
方柱五角瓜参
学名:Pentactaquadrangularis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呈方柱形,长约10厘米。沿体四棱各一行疣足。腹面平坦,管足排列为3条纵带。肛门偏于背面,周围有5个小齿。生活时呈粉红色。生活于潮间带。在我国主要产于福建、广东沿岸、台湾海峡、海南、南沙群岛。
食用质量:体壁硬,食用质量较差。
裸五角瓜参
学名:Pentactainornata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我国主要产于山东青岛、浙江嵊泗列岛、福建厦门、东山。
食用质量:体壁较硬,食用质量较差。
瘤五角瓜参
学名:Pentactaanceps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我国主要产于福建、广东、台湾海峡、南沙群岛。
食用质量:体壁较硬,食用质量较差。
海棒槌
学名:Paracaudinachinensisvar.ransonnetii
中文名称:海棒槌、海老鼠。
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:体呈纺锤形,长一般10-12厘米。两端略尖,前端口周围有15个触手;后端有一明显的延长的尾状部。体表光滑,无管足或肉刺。生活时体呈灰褐色或黄褐色,体壁很薄,半透明,稍能透视其纵肌和内脏。潜居浅海泥沙中,泄殖腔内常有巴豆蟹(Pinnixa)生活着。我国南北沿海浅海均常见。
食用质量:体壁很薄,品质较差,食用价值很低。